混凝土议论文怎么写(写议论文格式)(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先分后总 先老说,后分说,再老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注意总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必须以综述的中心为中心进行,综述部分必先分后总
先老说,后分说,再老说。
无论使用哪一种形式,都必须注意总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必须以综述的中心为中心进行,综述部分必须是分述的总纲或水到渠成的总结。
2、并联式结构
是从几个方面入手,不分主次,平行叙述事件、说明事物,在几个平行的层面上论证中心论点的一种结构。 其特征是将事件、事物、论题分为几个方面进行叙述、说明、讨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而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并行平行。
3、按论点列举公式
分论点式结构是议论文中常见的结构模式。 文章往往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以划分论点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这种结构式,条理清晰,眉目清晰。
4、对照式
形式上为正一反、阴一阳、实一虚,内容上为真
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记人叙事的结构形式。5、递进式
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古代著名议论文有哪些?
古代写得好的议论文有很多,我就按个人爱好举一些篇目吧:
1、柳宗元《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开篇气势就出来了。“封建,非圣人意也。”第一段简明扼要而又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从分封制的起源产生,到其弊端,再到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柳宗元讲得十分清晰而又深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的两个观点:
第一,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相反,郡县制是秦做的非常对的一件事情,秦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看这个事情非常透彻。
第二,唐朝初期和中期祸乱四起,“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唐朝问题出在哪里——。尤其是中晚唐,最大的问题就是制度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时写作背景也十分值得深思。中晚唐藩镇割据,地方军政一体尾大不掉,而儒学古人又非常推崇“先王之道”——周代先王正是实行分封制的。所以,鼓吹分封制的势力抬头,不仅有很强的现实依托,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儒家的“先王之道”,反驳起来自然困难。
而柳宗元找到的切入点,非常巧妙。他不像王安石喊出“祖宗不可法”这种自带三千反对加没有帮助的话来直接刚,他从“生人之初”切入,有理有据讲出分封制并不是先王的本意,而是“势不可也”。(经评论区提醒,这句话不是王安石自己说的,是别人说他的)
在最后,柳宗元又提到,“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分封制造成的后果,就是圣贤无以立于天下。
2、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洒洒万言,深刻地指出了北宋朝堂的内忧外患。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
当时王安石虽政绩斐然,官名远播,但不过一介外官,如此尖锐地指出歌舞升平之下掩盖的问题,并明言是由于“不知法度”造成的。接下来他又深刻剖析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用人制度的问题导致人才稀缺。他指出了一个问题,当时大部分官员是不合格的,因为任命、考核制度出了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非常简短但非常有力。
3、韩愈《论佛骨表》
这篇文章抛开浓烈的感彩,依旧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议论文。开篇点题“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旗帜鲜明。然后从传入的历程以及历史上尊佛造成的种种祸端,暗示皇帝,尊佛必将导致国家出问题。再然后,以看似把皇帝摘出来的语句,狠狠地骂了皇帝愚昧信佛,“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估计皇帝看了都手抖。
最后一段,是真的刚,钢筋混凝土的刚,他直接把佛骨视为“朽秽之物”,应该交给有关部门丢到水中淹了,扔进火里烧了,从皇帝到朝廷不作为的群臣,骂了个遍。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文章来源:《混凝土》 网址: http://www.hntzz.cn/zonghexinwen/2022/1212/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