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钢管混凝土脱粘机理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摘要:钢管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管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结构力学特性,在高层建筑以及桥梁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在应力和时间的作用下产生文章摘要:钢管混凝土结构结合了钢管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结构力学特性,在高层建筑以及桥梁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钢管与核心混凝土在应力和时间的作用下产生包括弹性变形,徐变,混凝土收缩等变形。而由于材料的性质不同,最终导致钢管混凝土中的两种材料产生变形差进而导致脱粘,影响整体结构的服役性能。为了探究钢管混凝土在服役周期中脱粘的估算方法,本文通过分别计算核心混凝土与钢管的变形并得出脱粘量,与深圳赛格广场大厦(以下简称赛格大厦)的钢管混凝土脱沾的测量值进行对比,探索计算模型对钢管混凝土脱粘估算的适用度与精确度。在钢管混凝土中,径向变形主要分为核心混凝土的收缩形变,泊松形变,与徐变形变;对于钢管分为泊松形变与徐变形变。由于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密封性,假设钢管内恒温恒湿。在此基础上,采用较为普遍使用的混凝土规范ACI 209R-92与CEB-FIP为计算模型,以赛格大厦建成至检测日期为计算时长,设计荷载及自重为应力条件,计算混凝土的收缩、泊松与徐变形变;对钢管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材料力学计算相应变形。以对脱粘增长有利为正方向,计算不同变形之和作为钢管混凝土的脱粘量。结果表明,相较于ACI模型,CEB-FIP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更为接近。特别的,CEB-FIP模型对核心混凝土收缩的估算普遍大于ACI模型;在徐变量上,ACI模型受尺寸影响较大,徐变计算量小于CEB-FIP模型。赛格大厦钢管混凝土中同时采用了通过捣震密实的传统混凝土与自密实混凝土。相较于传统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会发生较大的收缩变形,该情况能较好的体现在两种模型的结果中,且CEB-FIP的结果与其模型描述中较为接近。实测值显示核心混凝土脱粘自上而下呈“小-大-小”分布,CEB-FIP的计算与该趋势相符,而ACI结果则呈现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TU398.9
文章来源:《混凝土》 网址: http://www.hntzz.cn/qikandaodu/2022/0704/2075.html